聚焦中华时事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 > 正文

依托“母体”解决新园求生难题

      日期:2018-05-27 21:34:21
导读:为解决老百姓“有园入”“入好园”的难题,国家提出“大力发展公办园”的方针,各地大量的新建公办园相继诞生。由于客观条件的问题,新建公办园极少取得“机构代码”,这就意味着大量新建的公办园没有事业单位独立编制,没有教师人事编制,没有财政预算和投入。

栏目主持 刘敏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中学高级教师,成都市学科带头人,成都市政府督学,四川省示范性幼儿园评估专家组成员,四川省“国培计划”优秀首席专家,国培计划——示范性教师工作坊高端研修项目学前教育工作坊优秀坊主。

为解决老百姓“有园入”“入好园”的难题,国家提出“大力发展公办园”的方针,各地大量的新建公办园相继诞生。由于客观条件的问题,新建公办园极少取得“机构代码”,这就意味着大量新建的公办园没有事业单位独立编制,没有教师人事编制,没有财政预算和投入。那么,新建公办园要获得后天健康持续发展,就需要依托优质公办园(龙头园)的资源优势,实行集团化发展,解决当前发展困境。

那么,集团化发展背景下的新建公办园的师资如何保障,管理人才从何而来,优质园是否有能力带动几所甚至十几所新办园,成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要解决优质辐射、资源共享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在如下几方面着力施政。

性质务必做到“公有”

集团领办的新建公办园要在身份上真正做到姓公,就必须按照《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企业等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事业单位设立登记办法(试行)》要求,在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机关申请登记设立事业单位(公办园),取得《事业单位法人证书》。明确新建园使用财政性资金形成的资产属国有资产,纳入国有资产统一管理,收费标准执行政府定价,确保公办性质方向不变,确保老百姓享受到公办园的教育资源。

队伍尤需稳定培养

从一名优秀教师成为优秀的园长,培养机制的建立、后备干部培养与储备尤为重要。集团园要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必须提前谋划、统筹制订幼儿园管理人员培养培训计划。例如,一些管理成熟的幼儿园,通过建立公办园后备人才储备机制,实现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两同步”培养模式,让龙头园与成员园在两支队伍建设过程中同时保证输血功能与造血功能。

资源应该共享创新

集团龙头园和成员园在输血和造血功能上要有平衡,新建公办园“源于母体又有别于母体”,在传承优质龙头园理念、做法的基础上,要形成符合自己稳定的文化脉络,在课程建设、环境创设、幼儿培养以及师资培养上都应该根据自己独有的地域、文化、师生群体有差异的定位和发展。但并不是说,简单地将一个园的章程和制度进行复制,而应在各园所前期制度形成的基础上,相互借鉴,充分讨论,对幼儿园的各项管理制度重新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调整,才能保障集团园内部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集团内实施共享、共构、共促、共育的“四共”措施,推进集团幼儿园一体化发展。共享——将集团内各具特色的教育资源加以整合和利用,共享名师资源、课程资源、教科研成果;共构——通过共构课程和活动,有效促进不同层次的教师对课程的有效实施;共促——管理队伍和教师队伍同步培养,结对共进,避免优质师资被稀释;共育——强调“家园共育,社区参与”,特别是营造科学育儿的氛围,家园共育,让家长在互动交流中转变观念,提升科学育儿水平。例如,在宣讲《指南》中,可由集团园中优秀的教师担任讲师到集团每个园点巡讲,使家长了解幼儿学习的方式与特点,特别是“教育建议”中的具体做法。在常规工作管理中,也可以采用巡查制,发现问题、诊断问题和解决问题。

管理做到规范一体

实行同属于事业单位的资产管理、经费管理、人事管理以及其他事务的规范管理,即统筹一体化、制度一体化、保教要求一体化、基础性课程一体化。这就要求,一是在集团内设立关于集团管理的机构,如集团办公室、师资培训中心、保教研究指导中心、课程资源开发中心等。定期召开集团管理工作例会,相互派送、交流有经验的教学管理人员以及管理人员结对等,让优秀的管理经验在集团内得以交流与共享。二是形成规范和保障集团园运行的《章程》和制度。三是统一保教要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从而提高集团内园所的保教工作质量。四是根据集团内园所的实际情况,规范实施保底的基础性课程,再根据各园所的师资水平和教育资源等,尝试园本课程的建设。

教师待遇做到同工同酬

没有人事编制及相应的待遇保障,教职工很难获得主人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容易造成人才流失。优质公办园办分园,通过选配管理和教学骨干的方式,可以调整部分有编制教师到新建公办园,以增强凝聚力达成共识。与此同时,要保障按规定提供非在编教职工待遇,按照“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列入财政预算,还可通过生均财政拨款、专项补助等方式支持解决好公办园非在编教师工资待遇问题,逐步实现同工同酬。

《中国教育报》2018年05月27日第2版 版名:学前周刊·管理

相关新闻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华焦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备案号:豫ICP备2021029863号-1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