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华时事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焦点 > 正文

君品谈 | 彭凯平:知行合一,向阳而生

   来源:中国网   日期:2025-07-02 10:57:01
导读:以真我,敬君品。在《君品谈》第五季中,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彭凯平,带我们走进另一种看不见的战场——焦虑弥漫、压力陡增的社会情绪现场。面对年轻人迷茫、社会群体普遍...

以真我,敬君品。在《君品谈》第五季中,清华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系教授、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彭凯平,带我们走进另一种看不见的战场——焦虑弥漫、压力陡增的社会情绪现场。面对年轻人迷茫、社会群体普遍缺乏“幸福感”的时代症候,彭凯平用心理学、社会学与东方哲学的视角,重新诠释“君子”二字的内在修养与时代担当——知行合一,向阳而生。

“幸福不是天生的,是可以训练的”

彭凯平眼中的“心理君子”

作为中国积极心理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彭凯平始终关注:什么才是推动个体与社会走出焦虑、走向幸福的真正力量?他敏锐地观察到,中西方对于幸福的理解存在本质差异。西方更强调“快乐”本身,而中国文化中,“幸福”更像一种修为——是知足常乐,是安顿身心,是“君子坦荡荡”的从容。

“我们其实很幸福,但不太愿意承认。”彭凯平坦言,很多中国人的幸福感,并不直接挂在嘴边,而是体现在责任感、家庭观念、生命意义的追寻之中。这背后,藏着中国社会几千年沉淀下来的心理韧性与文化底气。

“心理强大的人,才有真正的未来”

走出焦虑的时代处方

数据显示,当代中国青年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心理困惑:焦虑、迷茫、内耗、情绪波动,成为普遍现象。对此,彭凯平并不悲观。他坚信,心理力量是可以习得、训练、塑造的。“人生的意义,一定要从‘大我’中寻找。”他指出,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群体价值,正是个人走出自我困境的关键路径。正如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个体的精神世界与社会的大背景始终密不可分。同时,彭凯平强调,心理建设离不开三股关键力量:教育、传播与女性。教育给予思维框架,传播引导社会氛围,女性力量唤醒温柔与理性。这些,构成了社会心理韧性的“土壤”。

“人生没有捷径,只有积累。”在《君品谈》的镜头下,彭凯平分享了自己的成长轨迹——从湖南到北大,再到美国求学、任教,而后归国,这一路,充满着不确定性与挑战。但他始终坚持,唯有厚积薄发,知行合一,才能抵达内心的从容与清晰。他说,心理学并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关系到每个人如何面对生活的本质——如何从失败中寻找信念,从挫折中汲取力量,从琐碎中提炼意义。这种平实、克己、自省,正是中国传统君子文化的当代表达。

贵州习酒《君品谈》栏目,持续讲述新时代“君子”的真实面貌与精神底色。知行合一,向阳而生。正如彭凯平所诠释的“心理君子”,不止关乎学术,更体现于个体的修养、社会的担当与家国的情怀之中。习酒始终秉承“君品文化”,践行“君子品格”,持续推动品格之美、精神之美在当代社会的广泛传递,让“君子”的内涵,既流淌于思想血脉,更镌刻于行动选择之中。这,正是君品文化的真正价值,也是时代不可或缺的精神注脚。

(责任编辑:白梓)
相关新闻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华焦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备案号:豫ICP备2021029863号-1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