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华时事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 > 正文

嘉兴新塍: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现增产增收

   来源:中国网   日期:2024-01-02 16:59:50

日前,在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天福村,几台大型拖拉机来回穿梭。在收割后的稻田里,伴随着拖拉机的轰鸣声,满是稻茬的泥土被翻开。远远望去,田成片、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的景象很是壮观。

“咱们村就这一块田!”天福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辅兴祥说的“这一块田”可不是你想象中的普通田块,而是由全村400块平均面积不足20亩的“巴掌田”整合而成的“万亩方”。

2021年,新塍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程获批国家级试点,一场涉及15个村共计8.56万亩土地的系统化改革全面铺开。

改革实施两年来,“小田变大田”为农田增产、农业增效、农民致富探索了新路。2022年,新塍镇粮食复种面积12.54万亩,粮食总产量1.21亿斤;2023年,预计产粮1.25亿斤。种好田,让愿意种田的农户种上条件最好的田,种田意愿更强;好种田,全程社会化服务让种田更高效,种植成本更低;种田好,粮食品质和产量得到提升,农民增收更多,一系列变化发生在这里的田野上。

从400到1

“曾经因‘包产到户’而垒起来的田埂都被推平了,这样的田看着就舒服。”徐小根在天福村做了27年村干部,很熟悉村里的情况。

他告诉记者,天福村村域面积约1.12万亩,有25个村民生产小组,每个小组平均300亩耕地。看着地不少,但却“不好种”,也“种不好”。“最主要的问题,就是田太碎了。全村有400块地,最大的一块40多亩,最小的一块只有0.3亩。你一块、我一块,东一块、西一块,不成气候。”

这也曾是农户李培龙最大的苦恼,“我家6亩地,被分在3个生产小组。从东边地赶到西边地,至少半小时。‘双抢’的时候最苦,要抢收抢种,还要从这块田跑到那块田。”

要让生产力释放活力,只有改革。在改革开放初期,实行包产到户,把大田分成小田,充分提高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带来了大丰产。但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进城”,“绑”在农田上的人口相对变少,且以老年人居多,这个时候,农业生产就迫切需要机械化耕种和规模经营。

破解“碎田化”问题,天福村一直在尝试改革。最初的整治停留在简单的土地复垦上,也就是几家农户把土地“拼凑”起来,再转租给专业合作社进行管理。而2021年启动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更为系统,规模和力度都更大。

在这轮整治中,不仅田块实现了化零为整,同时还优化了路网、河网,开展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整治后,村里新增灌溉排涝面积1320亩,新建低压管道灌溉面积2700亩、灌排渠道79.8公里,实现农田退水“零直排”治理全覆盖;新(改)建道路生态工程34.2公里。

“每亩土地的治理投入从2000元增加到了15000元。”辅兴祥说。

就这样,两年时间里,低效田、碎片田、撂荒田成为了“田成方、地成块、路相通、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高标准农田。

“自家的田都连在一起了。”李培龙曾经的心愿实现了,而且不仅是自家的田连在了一起,全村的田都连在了一起。

曾经由400块大小田地组成的村庄,已经变成了1块巨大的田地——“万亩方”。

2370和40%

从400到1的过程中,天福村耕地面积从7002亩增加到了8910亩,其中种粮面积新增了2370亩。

小田变大田,让高效农业成为可能。作为农业大村,天福村地势平坦、灌溉方便,曾吸引不少农业龙头企业前来考察,但一直未能签约。

“以前问题就出在我们土地分散、质量也差点,现在有了连片高标准农田,我们真正成了香饽饽了。”辅兴祥高兴地说。

今年6月,天福村与嘉兴本土知名企业五芳斋集团旗下的禾天下种业公司签约,流转了5700多亩高标准农田,由禾天下托管,用于糯稻种植,旨在构建优质稻米全产业链新样板和浙北种业高地。

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后,大部分农户选择将土地流转出去,获得租金。村民吕金海是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亩地1000元,光租金,一年的收入就比原先高。不种田之后,我带着家人到市区做点小生意,现在收入很不错。”

土地集体流转,不仅价格更高,也更可靠,大部分人都愿意,而村民王建根却有点不愿意:“打工要受约束,还是种地好。种了一辈子田,离不开土地了。”

在天福村,像王建根这样的村民不在少数。如何满足他们的需求?村干部与禾天下团队商议,统一流转出一部分耕地,转包给有需求的村民。

王建根转包了145亩土地,而且他说现在越来越爱种田了。

“因为田好种了。”王建根道出背后的原因,通过“小田变大田”“差田变良田”,耕地不仅防灾减灾能力增强,还实现了种管收的机械化、智能化,亩均效益提升,还种得轻松,“现在种田不像以前了,再也不用‘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脚泥’。实行机械化操作以后,就是穿着皮鞋也能把田种好了。”

“农机种粮省时省力,这样的效率放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在天福村承包了1400多亩土地的种粮大户陈国昌,正在指导农户操作植保无人机。他告诉记者,得益于高标准农田建设,今年他种植的小麦最高亩产达到了500公斤左右,提高了近40%。

97%和18倍

在天福村的这场改革中,25个村民小组3613名农户进行了搬迁,搬迁率达到97%。

“农户为什么支持我们?除了工作做得细,主要是大家算清了三笔账。”新塍镇党委副书记祝伟宽说。

第一本是经济账。搬迁后,农民收入从单一务农收入转变为租金、股金、薪金“三金致富”。流转土地有租金,同时承包经营权证换成股权证,实行“保底+分红”分配,打工还能有第三份收入,收入渠道变多,挣钱自然更多。

村民李培兴对现在的生活很满意。曾经,种地、养蚕是他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搬迁后,家里分到三套房,地段还很不错。“房子一套自住、两套出租,家里的10亩耕地也流转了,流转费有10000多元,我和妻子在厂里打工,收入比以前翻了两番。”

日子越过越“甜”的,不止李培兴。

以此前就开展全域土地整治的火炬村为例,2022年,该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6万元,是浙江省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近1.8倍。

第二本是生活账。原本,村民分散居住在村庄里,没什么公共配套,生活不方便。在整治中,村里划定了集聚区,村民可以在集聚区里自建房。

“房子比以前漂亮,环境也好了,不比城市小区差,还搞垃圾分类,连绿化都有专门的人养护。”农户李培龙就盼着早日搬进新家。

“这一次,我们是以最好的地段、最好的设计、最好的质量、最好的配套,为村民创造舒适的居住条件,努力让大家满意。”祝伟宽告诉记者。

配套推出的进城农民登记备案制,也让村民感受到了“无感进城”的方便。根据这项制度,村民可以将户口保留在原农村户籍地、原有权益不受影响,同时又能享受居住地就业、教育、卫生、医疗、文化、养老、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

“一辈子住在‘深乡下’,没想到老了后还能当上城里人。”当了大半辈子农民的李培兴笑着告诉记者。

第三本则是精神账。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闲暇时间变多了,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天福村加快建设文化礼堂,并积极组织村民参与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听戏、看剧、写字、绘画,村里越来越热闹,大家聚在一起的时间也越来越多。

这天刚参加完村里活动的殳海潮,决定拐到嘉兴地方党史陈列馆去看看他的“老宝贝”——因为搬迁而移栽的一棵古树。

“好,真好!搬家之后的它和我们一样好。”端详着冬青古树,殳海潮的脸上露出满意的神情,“以前大家还有点顾虑,但事实证明,通过土地整治,大家的利益都得到了保证,生产生活都蒸蒸日上,就像我的这棵老树,越长越好了。”

(责任编辑:)
相关新闻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华焦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备案号:豫ICP备2021029863号-1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