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华时事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农业 > 正文

阳信县:扬起“数字”风帆,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来源:中国网   日期:2023-12-18 22:11:56

乡村振兴,数字赋能。

5G技术融入养殖牧场、电商兴农推进产品出村、智慧灌溉“解渴”田间地头……随着数字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阳信县乡村发展在互联网平台上有了更多“活跃度”。

当前,数字正成为驱动乡村振兴的活力引擎。紧跟中央“深入实施数字乡村发展行动,推动数字化应用场景研发推广”和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步伐,近年来,阳信县构建筑牢“1+3”工作体系,不断提升农村农业现代化水平,借助数字动能激活农村发展的“一池春水”,倾力打造具有阳信特色的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加“数”前行 牵住智慧养殖“牛”鼻子

11月11日,第十六届(2023)中国牛业发展大会在阳信召开,阳信成为全国唯一两次承办这一全国性牛业盛会的县区。开幕式上,阳信公布了“阳信牛肉”区域公用品牌价值210.26亿元、该县17项肉牛全产业链标准及“阳信黑牛”选育扩繁体系,举行了科创基地和产学研中心签约及揭牌仪式。此次大会,这无疑展现出阳信县肉牛产业的雄厚实力。

长期以来,阳信县群众以牛为纽带、以牛奔小康,全县47万人中有12万人从事肉牛行业,该产业早已成为当地的基石产业。

在社会基础的支撑下,如何做优做强牛产业,带动乡村振兴,成为阳信县近年来积极探索的重要方向。在阳信县委书记郑令健看来,越是传统产业,越要拥抱时代,在融入大局中开拓新局,“这正是阳信坚定不移选择数字化、智慧化道路的原因”。

听音乐、喝温水、睡软床、做按摩……走进位于商店镇亿利源5G数字化牧场,这里的肉牛享受着高级VIP待遇,可谓“牛”生惬意。“我们养殖4000余头肉牛,只需要3名工作人员。”阳信县亿利源5G牧场高级畜牧师孙玉勤向凤凰网山东介绍到,如此省工、省力主要得益于牧场的智能化与数字化。

在牧场内,所有的牛都戴有电子耳标,电子耳标相当于牛的“身份证”,其中除包含品种、特征、月龄等基本信息外,还登记了族谱信息、运动量曲线、肉料比等。

工作人员通过电子耳标及物联网技术,可实时定位检测牛的运动,健康、生病、发情期等状况,并根据大数据分析模型,判断牛的身体状态,并通过“中央厨房”自动为牛分配草料、营养素及其他饲料。配料完成后,畜牧师可交由“自动餐车”送至饲料槽,整个养殖过程真正实现了自动、科学、“千牛千面”精准喂养。

除此之外,通过电子耳标及条码技术应用所建立的追溯管理系统,完整覆盖了肉牛从出生到销售,所经过的不同饲养地点或停留地,以及与此相关的饲养、检疫、防疫、消毒、疾病等信息,严格监控每一块牛肉的来源。消费者只需扫描牛肉上的二维码便可尽数掌握所有信息。

“相较于传统养殖方式,5G数字化养殖在收益方面能提升30%。”孙玉勤称,先进的技术、完善的配套、精准的配料,降低了牛的死亡率,智能化的操作也节省了人力成本。

由于肉牛繁殖周期长,每年一胎,存在诸多不可控因素。为破解养殖户大规模养牛面临的融资难、无销路、缺技术、风险大、收入低等难题,亿利源还创新推出了“公司+合作社+养殖户+银行+农担+保险+数字科技”七位一体养殖模式。

“每个环节都有一定利润,让养殖户无后顾之忧,才能极大带动村民致富增收。”孙玉勤表示。

产业数字化,为乡村振兴不断注入澎湃活力。以5G牧场为基底,阳信县已实现肉牛产业集成化管理,形成了集“饲草种植一犊牛繁育一标准养殖一屠宰加工一冷链物流一餐饮连锁一皮革制造一科技研发一废弃物综合利用”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条。该产业带动当地及周边农村养殖户1000余户,年均收入1万余元,解决农民就业人数2000余人,对缓解农村就业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阳信县立足肉牛特色产业,按照“种养加一体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思路,高点定位,高标推进,投资7.2亿元建设的牛智谷产业园,叠加了通关保税、智慧冷链、数据中心、标准生产、综合检验五大功能,完成进口牛肉“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仓储、一次放行”进境直通,通关时间缩短三分之二,并依托“牛智谷”产业园,对接海外30多个国家、400余家厂商,开展跨境集采服务。让“牛在世界养、肉在阳信产、吃在全中国”成为现实。

电商助农 走出乡村振兴幸福路

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如何找准路子,借助数字力量延伸产业链条,擦亮“土特产”品牌?阳信县温店镇党委书记张九林有着深刻的思考。

他表示,“数字乡村建设的落脚点是什么?是为民办事、农民增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对此,温店镇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大胆拓宽新渠道,探索出一条“党建+特色产业+电商”的融合发展之路。

“这件棉服是我们的畅销产品,内衬柔软舒适,穿起来非常暖和”“我们家的牛肉色泽鲜艳、纹理清晰,肉质绝对细腻健康好品质”“有没有想要奶茶福利的粉丝朋友,有的扣个1在公屏上”……在温店镇电商直播基地,各品类主播正全身心投入带货状态中。

当前,促进农村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我们分析研究了产业布局及实际情况,决定从温店镇服装和箱包制造、肉牛、白酒酿造和特色农产品四大产业着手,深挖网售产业,打造电商品牌。”温店镇党委副书记马丽表示。

以温店镇服装和箱包制造产业为例,100多家企业中90%是做代加工,为其他直播电商供货。当地厂房、设备、工人仅仅收入代加工费,整个产业链中利润最高的销售环节都流出在外地,马丽称,“为了延伸产业链,把销售环节留在温店,把销售利润留在温店,发展电商是新形势下的必然要求。”

今年4月份,温店镇电商直播基地正式挂牌成立,并按照“1+4+125”电商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开展。

据马丽介绍,“1”就是始终坚持党建引领;“4”就是打造服装和箱包制造、肉牛、白酒酿造和特色农产品4大特色产业;“125”就是打造“温店e家”1个直播基地,成立温店镇青年电商协会和温店镇服装行业协会2个协会,提供电商培训、一对一陪跑、选品优惠、物流服务、场地保障5大扶持政策。

几个月的时间,温店镇多管齐下,迅速搭建电商发展新阵地,绘就乡村振兴新蓝图。举行大型电商直播培训,累计培训1000余人次;举办温店镇短视频大赛、“青耘中国 春耕希望”直播助农活动;举行温店镇巾帼电商创业论坛,邀请电商产业链七大环节元素,共商发展大计;聘请第三方公司运营直播基地……一步步为“电商”快车铺路搭桥。

随着直播电商时代的发展,头部主播高额佣金,挤占流通环节商家利润的现象引发社会热议。马丽认为,“企业自播是我们电商发展的趋势,产业基础上的销售才是长久之计。”

阳信星河制衣厂负责人王晶晶对此深有感触。“我们是2019年建厂,一直为沧州的主播供货,一件成衣的利润只有几块钱。”王晶晶表示,入驻直播基地后,工厂每天销量增加了200多件,产量翻倍、收益翻倍,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也在带动起周边村民的就业。“通过企业自播,我们已经从代工厂转变为拥有独立品牌的企业。”

除此之外,温店镇直播基地的成立,也为周边村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渠道。温店镇范阁村的杨燕薇是一位80后宝妈,由于孩子的羁绊,自己无法外出打工,通过温店镇的主播培训,如今的她已经成为基地的一名带货主播。“一边带孩子,一边直播,不仅能为家庭增加一份收入,还能实现自我价值。”杨燕薇激动地说到。

与杨燕薇有着同样经历的还有温店镇王二官村的谢敏。通过培训学习,谢敏也从直播小白快速成长为基地的带货主播,如今,更是有家具厂向其抛出橄榄枝,邀请她为工厂带货。

仅用8个月,温店镇电商基地入驻当地企业4家,入驻带货主播35人,新增带货主播200余人,开展直播1000余场次。下一步,温店镇政府不仅要通过“直播电商+网红IP+传统实体”的园区商业模式,将具有本土特色的肉牛、高端大棚农产品及白酒等推向全国,“还要通过优化电商人才培训,大力鼓励有知识、有文化、有技能的青年返乡创业,实现‘农人’到‘创客’的转变,坚持引进与培养人才并重,建设电商人才培育体系,并带动物流体系的建设。”马丽表示。

智慧田间 用点手机代替扛锄头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随着物联网、智慧农机等智慧农业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面朝黄土背朝天”早已成为历史。

于农民而言,灌溉是农业生产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它决定了土壤的墒情及作物的长势。

山东作为农业大省,农业灌溉用水占全省用水总量的60%。面对水资源短缺的省情水情,2016年起,山东积极推进农业水价改革,探索利用价格杠杆倒逼节水增效。这期间,阳信县创新推出新型灌溉系统即“小型化、分散式泵站提水+管道化输水+手机遥控灌溉”的高效智能节水灌溉模式。

只需打一个电话就能浇地,有这么神吗?

在阳信县金阳街道,种粮大户王先生将IC卡插入灌溉泵站控制箱,拿出手机拨通电话,随着电话里嘟声响起,眼前的出水口便喷出了水。据了解,出水口大概每隔50米就设置一个,需要浇哪块地,拨打电话发送指令,即可实现远程开关。

“该模式实行智能自动化灌溉,配备射频控制系统,以电折水,计量到户,群众插卡取电,手机遥控灌溉,具有灌溉面积少、灌溉周期短、使用方便快捷等优点。”阳信县城乡水务局工作人员表示。

以前是大水漫灌,一亩地浇一次需要100多立方米水,还得农户拉着柴油机,架上“小白龙”从河里抽水,费时又费力。而如今,输水管道直接入地通往田间地头,既减少了渗漏,又能精准控制,破解了农民“浇地难”的问题,每亩次可节水20方、节约开支50%,浇地费用可由每亩次30-50元降到15-20元。

目前,阳信县40万亩改革面积,实现亩均节水约40立方米,年节水1600万立方米,按去年用水量折算,相当于省出全县一年半的城乡生活用水。与此同时,为确保节水效益持续,阳信县还探索实施“市场化运作、公司化管理”模式,将灌溉工程经营权移交相关公司,逐步实现水费征收、工程管护规范化和专业化。

以水而谋、量水而定、节约集约,阳信县将每一滴水都发挥出其应有作用。然而,在阳信县智慧农业发展远不止于此,耕种收都透着“智慧味”。

今年,翟王镇种植大户张先生种植了近3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通过MAP智能管理软件发现部分地里的农作物长势较弱。通过农技人员的现场勘查把脉,明确玉米和大豆的“病因”后,农户利用“MAP智能”为其量身定制治疗方案,同时,翟王镇政府立即协调大型植保无人机进行飞防。

为高效运用智慧农业助力农户提高生产效率、提升生产能力,近年来,阳信县立足自身实际,在推动数字乡村应用场景落地见效的同时,建成起农业生产防灾减灾监测网络,技术覆盖面积达67万亩。运用科技力量,让农民“饭碗”端得更牢。

从5G数字化牧场到直播电商,再到智慧农业,梳理后不难发现,阳信县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其背后也离不开人才的强力支撑。

近年来,阳信县聚焦乡村振兴人才瓶颈,实施“1520”乡土人才赋能计划,在聚才、育才、用才上出硬招实招,多措并举让乡土人才“破茧成蝶”,赋能乡村振兴。

梨是阳信的特色产业,梨产业的持续发展,必须要有技术与人才支撑。今年,阳信县金阳街道举办了梨产业乡土人才修剪技术培训班,特邀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研究员为梨产业乡土人才进行培训。除系统性为梨农讲授梨树春季管护知识外,研究员还带领梨农走进田间地头,现场示范教学,为提升梨果品质提供着科学支撑。

随着类似活动的不断开展,阳信县涌现出了一批“梨状元”“土专家”“田秀才”“巧工匠”“牛管家”,在带领技艺传承、带强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等方面释放出强劲的示范效应。

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此课题上,阳信县还在持续发力。

下一步,阳信县将建立起数字乡村发展统筹协调机制,深入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及“互联网+教育”向乡村延伸覆盖,打造一批城乡中小学优质资源共享的教学模式改革示范项目。推动千兆光网、5G 网络和物联网向有需求的农村地区延伸。2025年年底前,80%以上的农村家庭具备千兆接入能力。

以数字乡村建设助力乡村振兴,聚焦多场景应用,服务产业振兴、乡村振兴,阳信县不断激发农业、农村和农民发展的内生动力,以鲜活的创新实践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这为“富强滨州”提供了阳信经验。(赵琪)

(责任编辑:白梓)
相关新闻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华焦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备案号:豫ICP备2021029863号-10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