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华时事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财经 > 正文

青岛布局高端智造国际合作示范区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日期:2018-05-21 08:01:28
导读:中德生态园、中英创新产业园、中法工商创新基地、中日韩创新产业园、中芬(兰)中心、中瑞(士)中心、中俄地方合作园。
  中德生态园、中英创新产业园、中法工商创新基地、中日韩创新产业园、中芬(兰)中心、中瑞(士)中心、中俄地方合作园……近年来,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正积极瞄准国际科技前沿,扩大国际合作,打造以智能制造为支撑的产业集聚区。

  众所周知,通过相互之间的溢出效应,产业集聚使得技术、信息、人才、政策以及相关产业要素得到充分共享,进而大大提高了整个产业群的竞争力。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速,科技创新的资源要素也开始沿着高效率的轨道向能产生高效益的地区流动,这为我国在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转变过程中,培育新兴产业、实现技术跨越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创造了难得的机遇。

  然而,新兴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增长、高效益、高附加值等特征,属于“勇敢者的游戏”,风险与机遇同在。多年来,我们始终在探索如何处理好推动技术创新与促进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这一次,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以广阔的开放胸襟,给我们带来了更深层次的产业集聚示范和更具创新的合作机制。

  自2011年12月6日中德生态园奠基至今,位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以下简称“合作区”)已初步形成以“工业4.0”为主导力量的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成为中国转换新旧动能、建设现代工业体系的一块“试验田”。

  目前,一大批智能化生产企业已开始与德国工程院、弗朗霍夫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展开多方位合作,初步建立起了一套从实验室(研究院)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的一体化现代工业体系,为我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

  “园区搭建之初,就定位于世界先进标准,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成为青岛对外合作的新窗口、创新发展的新高地、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管委会主任赵士玉说,“我们既是智能制造业的‘实验室’,更是‘发动机’,一旦研究成功,即投入产业化,无缝衔接。”

  对标世界领先扩大国际合作

  4月21日,中俄地方合作园(青岛)在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启动运行,这是近年来国际经济合作区打造的数个对外合作平台之一,旨在促进中俄地方经贸合作、人文交流,成为中俄双边合作的新载体。

  据赵士玉介绍,合作区的规划面积为202平方公里。截至目前,合作区内,作为中德两国唯一政府间合作的园区——中德生态园进展顺利,商务部批准的国内唯一的中英地方合作园区——中英创新产业园已启动建设,此外,还设立了中法工商创新基地、中日韩创新产业园以及中芬(兰)中心、中瑞(士)中心、中俄地方合作园等。

  “园区搭建之初,就定位于世界先进标准,积极开展国际合作,成为青岛对外合作的新窗口、创新发展的新高地、国际合作的新平台。”赵士玉说。近年来,合作区已经成为青岛对外开放合作的新平台和新标志。

  据介绍,中德生态园成立之初,便发布了《青岛中德生态园工业项目落户条件指导意见》,坚持“三不要”,即达不到指标体系标准的项目、不符合绿色产业目录的项目、没有核心竞争力的项目不予准入,建立项目准入机制和审批流程,对拟引进项目进行严格筛选,重点开展环境影响评价、核心竞争力评价、能耗效能评价,着力引进高端产业链和产业链高端企业,发展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产业。

  诗玮雅生物制药项目的引进就是“三不要”的典型案例。

  5月11日,总投资10亿元的诗玮雅生物制药项目正式签约落户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项目建成后,诗玮雅将成为中国动物保健品行业首家通过FDA标准的现代创新型生物制药企业。

  据悉,该项目将从德国、美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进口目前世界一流的智能化制药设备流水线组织生产,并严格按照美国现行FDA标准设计建造,主要生产一类天然新药双咖啡酸七叶亭酯、多必利、淳麦维、斯诺普-D等天然药物系列新药和葡聚糖铁注射液。其中,完全拥有自主产权的葡聚糖铁注射液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可通过注射给药来治疗、预防贫血的药物。此前,该技术一直由欧洲制药企业垄断。

  德国是“工业4.0”的发源地。为此,合作区近年来根据自身定位,按照《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的总体要求,积极推动中德标准合作,搭建中德生态园标准体系框架。同时,通过已搭建的公共服务平台、创新中心、智能研究院等,合作区围绕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工业软件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五大领域,参与国家技术标准、行业标准及企业标准的创建。

  近年来,中德生态园已先后被工信部评为全国首批智能制造“灯塔”园区、长江以北唯一中德智能制造合作试点示范园区。一个具有国际化示范意义的高端生态示范区、技术创新先导区、高端产业集聚区逐渐成形。

  聚拢创新中心引领产业聚变

  目前,合作区已集聚了西门子创新中心、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等高端研发机构。同时,一大批智能化生产企业也开始与德国工程院、弗朗霍夫研究院等研发机构展开多方位合作,初步建立起了一套从实验室(研究院)研发到产业化的完整的一体化现代工业体系,为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到高质量现代工业体系构建,提供了一些有价值的探索。

  走在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一楼大厅,记者看到,四周挂着“海尔&弗朗霍夫实验室”等20多块牌子。

  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执行副院长高保卫说,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德国弗朗霍夫研究院等国内外多家先进研究所合作,研究并推进虚拟现实及增强现实、人工智能、智能生物识别技术、工业电磁检测、噪音检测、新能源汽车(电动机)等引领产业发展的智能制造项目。

  比如,正在研发的智能生物识别技术,不仅可以精准识别人脸,还可以识别工人是否戴了安全帽、判断工人的某一个动作是否具有危险性等,随时提醒工人安全生产;而针对工业品、瓷器等研发的电磁瑕疵点检测,可以对产品进行透视性检测,避免了以往介质检测(充气)时瑕疵点难以发现以及成本高、环境污染严重等难题。

  “我们既是智能制造业的‘实验室’,更是‘发动机’,一旦研究成功,即投入产业化,无缝衔接。” 高保卫说。

  知名的海尔COSMO Plat平台就是在海尔工业智能研究院内诞生的。海尔COSMO Plat是我国首个国家批准的工业互联网智能制造示范平台,目前这一平台已应用于离研究院不到10分钟车程的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

  据记者观察,在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的一楼,有一个4平方米左右的大屏幕,上面显示着东莞、成都等地用户的空调能耗、压力等情况。“制造时,我们的订单用户会参与设计;而在售后阶段,经用户同意,我们可以实时监测、收集他们的运行数据,实时指导用户如何节能使用、预警故障、指导排除故障等。”海尔中央空调互联工厂制造部部长胡建杰说,COSMO Plat平台实现了产品由电器向物联网网器、大规模制造向大规模定制的转型。目前,COSMO Plat平台已连接1.5亿用户、300多万设计与上下游供应商资源。

  海尔COSMO Plat平台的研发和应用,是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园区智能制造产业的典型发展路径。赵士玉说,目前合作区还引进了西门子工业软件先进技术和装备,联合打造智能制造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引进了知名的明匠制造公司,打造中国智能制造标准制度;同时,推动澳柯玛智慧冷链装备以及希恩和、埃克森等智能机器人项目陆续落地,初步形成智能制造产业集聚。这为未来吸引更多智能制造项目入驻,从而形成更大的产业集聚,产生产业聚变,打下了坚实基础。

  统计显示,截至目前,合作区内已累计注册企业152家,其中外资项目50多家,世界500强7家,隐形冠军20家,投资总额达400多亿元。

  下一步,合作区还将继续引进人工智能、机器人、互联网工业平台、智能化解决方案等创新研发机构,以及智能工厂、互联工厂、个性化定制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等先进制造企业。

  储备高端人才构筑人才高地

  5月11日上午,“2018年政银企新旧动能转换融资专场活动”在合作区举行。中国工商银行、华夏银行、西海岸银行等金融机构,以及青岛蓝科图膜料有限公司、万杰轴承精密仪器、中德联合集团等园区企业参加,共同探讨政银企金融合作的新机遇。随后,5家银行机构分别与园区7家企业代表签订了融资协议。

  “合作区还将大力引来金融‘活水’,为园区企业服务。”合作区管委副主任徐海洁说,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是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其中人才至关重要。因此,园区以国际化眼光,为现代工业培养、引用、储备高端人才,构筑人才高地,促进智能制造业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2017年,与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合作的双元职业学校开工建设。据悉,双元职业学校总投资达11亿元,主要围绕智能制造领域开展职业技能人才教育培训,培养一批具有中德两国文化背景,运用汉语、德语、英语三种语言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人才,预计2023年办学规模将达到12000人。另外,总投资25亿元的中德双元工程学院也将于2018年开工建设,引入德国帕德博恩大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办学规模达12000人。

  据介绍,园区目前与德国、丹麦、意大利等多所世界知名院校的专家团队合作,成立了中德智能技术博士研究院,联合开展博士及博士后培养工作;引进“七国院士”杨焕明、丹麦皇家爵士拉斯教授等专家进驻工作;对接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教授,商洽引入其首个院士工作站;引进美国抗体研发制备项目,建立院士工作站,并引进一名院士及一名“千人计划”专家。全面启动“双创中心”,目前已引进国家千人计划、海外留学博士、泰山学者等高层次“双创”团队46个,2018年将再引进团队20个以上。

  为配合一些常年在中德生态园工作的德国企业界和专家人士的需求,中德生态园专门打造了德国生活区。生活区内,欧式住宅、正宗的咸面包和德式烤香肠、德式购物街,经常慰藉他们的思乡之情。

  “国际经济合作区不仅仅是一个产业区,更是一个绿色、低碳、环保的宜业宜居的产城融合园区,是未来城市与产业生态发展的‘试验室’。”赵士玉说,打造生态生活区就是一个缩影,既出于服务人才的需要,也是打造生态园区的必然选择。

  据了解,中德生态园近年来大力引进、推广和使用欧洲的节能环保技术,涵盖智能制造产业本身以及绿色建筑、可持续能源转型(能源托管、增量配电技术)、绿色交通体系、海绵城市等各个方面。下一步,中德生态园将建设成为中国节能环保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中心,并将在部分领域参与制定国家、国际标准,推广园区的标准化发展模式。

  一个突出的例子是,青岛国际经济合作区内的“被动房”项目,已经成为园区内的绿色建筑“明星”,通过应用先进的新风技术和门窗、墙体节能设计,“被动房”可实现空气热能的储放及转换,不用空调、暖气,即可自动实现屋内冬暖夏凉。目前,被动房技术已经应用到园区内其他生活区的住宅上,并带动青岛当地部分建筑企业实现了技术升级。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新闻

返回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聘启事 | 免责条款 

版权所有:华焦网
免责声明:转载本网原创内容请注明出处。本网部分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 请联系本网客服,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合作!
备案号:豫ICP备2021029863号-10

回到顶部